专业名称: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代码:080204
机械电子系统早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如果没有多项技术的面向未来的技术和知识交流,那么就不会产生安全气囊、防滑刹车系统、复印机、CD机、行驶模拟装置和自动售票机等一系列运用了机械电子技术的产品。机械电子是工程科学中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必须继续结合这些传统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继续发展机械电子的产品、系统和制造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传感器、执行元件和信息处理融和在一个机械设计中,从而使用其产生的协同工作效果。电子工业、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扩大了机械电子系统的运用。机械电子不仅仅局限于机械制造某个固定的方向,它同时还受到该领域所有分支学科的影响。 1993年,波鸿应用科学大学才把机械电子作为一个专业独立出来。在此之前,机械电子只是机械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和重点课程,现在这种情况仍旧广泛存在,甚至被划分在精密仪器技术专业中。迄今为止,已经有几所综合性大学和约30所应用科学大学将其列为独立的专业学科。 机械电子的工程师必须对专业有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且与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合作。与这些专家不同的是,机械电子的工程师应该具有通才的素质,对项目和问题有决策和协调的能力。如前所述,本专业由三个学科的内容交叉而成,课程的设置也是如此,包括了上述三个传统专业的课程。机械电子专业可细分为机械电子系统(传动和模拟技术,机器和设备,机械人技术及其运动系统,传感和执行元件技术,测量技术和图像处理等),微型,超微型机械(微系统技术,微型和精密仪器的功能组,微系统的测量技术等)和生物机械(机器人技术,生物系统,仿生执行技术,控制和设计,控制系统等)。不同大学的专业设置不一样,取决于专业的具体方向和培养重点的不同。[1]
定位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在中、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指导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复合型职教师资。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测控与仪器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具备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测控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仪表、智能设备、计算机应用等方面从事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担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培养特色
教学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光、机、电、计算机、信息控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提供计算机测控系统、自动化仪表及装置、机电工程智能检测、光电转换与通信技术等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读。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开发各行业所需的测控系统及测试仪器。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以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工程材料及成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电装备设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测试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等。
修业年限
授予学位:工科学士
就业前景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生可到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开发工作;能从事技术经济分析、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机电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为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服务。通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有机结合,系统地综合了电子、机械、信息、测量及控制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机电交融与渗透的机电结合专业特色,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供不应求。本专业使学生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主流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宽厚型、复合型优秀人才。
主修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控制基础;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接口技术;工程测量与传感技术、机电驱动技术、机电产品现代设计方法、CAD/CAE/CAM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及辅助设计等。
毕业走向:毕业生具备从事机电产品软硬件设计开发的基本能力,可在制造业、IT产业和自动化行业从事机械、电子、信息及其交叉领域中的相关技术、生产、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工作。
相近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化工制造、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农业机械装备、先进装备制造技术、PLC电气工程等。
开设院校
黑龙江工程学院、长春工业大学、湖北民族学院 江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齐齐哈尔大学、长安大学、中原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工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理工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五年)、北方工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燕山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鞍山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延边大学、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扬州大学、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淮海工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工商大学、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五邑大学、广西工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海南大学、湖北理工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中南林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上海电力学院、河海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安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侨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成都气象学院、中国民用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长江大学、西南石油学院、东华理工学院、中南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工业管理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清华大学、西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国计量学院、北方工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江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通大学、杭州师范学院、集美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盐城工学院,宿迁学院等。
[金平果大学专业信息库]
01机电液系统的仿真与应用
02工矿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
03无损检测及故障诊断
04机械电子系统运行行为监测与控制
05机器人技术
001组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202俄语
或203日语
③301数学一
④802液压传动
或803测试技术
002组
①111单独考试思想
政治理论
②241单独考试英语
或242单独考试俄语
或243单独考试日语
③711单独考试数学
④802液压传动
或803测试技术
01:毛 君 教 授 赵丽娟 教 授 王 慧 教 授 李晓豁 教 授 李文华 教 授 康文龙 副教授 孙远敬 副教授 张建卓 副教授 蒲志新 副教授
02:毛 君 教 授 栾丽君 教 授 刘儒杰 高 工
03;王 慧 教 授 苏维嘉 高 工 席本强 副教授
04;李晓豁 教 授 李文华 教 授 席本强 副教授
05;赵丽娟 教 授 蒲志新 副教授
数学一统考考试大纲.《液压传动》,隗金文、王慧,东北大学出版社.《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李晓豁,东北大学出版社
就业前景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生可到公司企业或科研院所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开发工作;能从事技术经济分析、质量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机电结合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为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战略服务。通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有机结合,系统地综合了电子、机械、信息、测量及控制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形成了机电交融与渗透的机电结合专业特色,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供不应求。本专业使学生系统掌握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主流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基础,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宽厚型、复合型优秀人才。